第一章第四节:婚姻的条件(2)

 

对部分经训证据的解析:

首先是鼓励结婚的部分经训证据:

A.清高的安拉说:“你们中未婚的男女和你们中善良的奴婢,你们应当使他们相互配合。如果他们是贫穷的,那么,安拉要以他的恩惠,使他们富足,安拉是富裕的,是全知的。”(光明章:32)

B.在由哈桑传述的圣训中,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说:“你们相互婚配,多多繁衍,复生日我确以你们向其它民族炫耀。”[1]

C.在另一段圣训中,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说:“你们娶慈爱的、能生孩子的女人,确实,我在复生日以你们和其它民族比多。”[2]

没有能力结婚者,即没有能力提供家庭开销并支付聘礼的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能力赡养全家的人,那么他应该忍耐,直到安拉以其恩惠而使他富足,而不应该放纵自己、不注意维护自身的贞洁,或临近非法之事。

上面提到的经文,尽管从表面意义上看,它和两段圣训有所不同,但从强调婚姻问题的本质和基础性思考方面来说,却和两段圣训是相互吻合的。

我的意思是:这段圣训说:“你们互相婚配,多多繁衍,在复生之日我以你们和向它民族炫耀。”它的含义是明显的,但它也许指示了与之相反的另一层含义:即一个人结婚的目的,如果不是为了培养能使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为之而自豪的后代,那么结婚和繁衍后代就变得毫无意义。显而易见的是,尊贵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绝不会以那些野蛮的,内心腐败堕落的,不曾为真主而叩头的,沉迷于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的或者从事恐怖活动的一代而感到自豪。众生的领袖(愿主福安之)想要的后代是安拉所喜悦的一代,是把宗教融入生活,并劝勉他人也把宗教融入生活的一代,是哪怕在呼吸饮食之间都殷切希望获得养主的喜悦的一代。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尊贵的《古兰经》中所提到的诸多明证,其中一个明证即是(我们的养主说):“财产和子嗣是今世生活的装饰,而清廉的工作在你的养主御前是回赐和希望最大的。”(山洞章:46)

的确,如果你们在你们的工作中追求后世,那么你们会成为“安拉喜悦他们、而他们也喜悦安拉”的那群人。

结论:婚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让安拉和使者所喜悦的后代。

为此,每个有教门的、热爱其稳麦的、眷恋其家庭的人,都应该十分谨慎、重视培养他的孩子。对于以符合律法之基础和原则的形式去生育、养育孩子的问题,你们永远不要犹豫,哪怕周围环境遍布迷误的思想也罢。因为多多繁衍能给我们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脸上增光。

我想为大家提出对于这一思想最全面的嘱托,它就是先知(愿主福安之)给予青年们的一条忠告:“青年们啊!你们中谁有能力结婚就让他结婚吧;若没能力结婚者,那么他应该斋戒,确实,斋戒能降低他的欲望。”[3]

第一:通常而言,斋戒起着一种保护的作用,它可以调理人的胃,可以控制人的各种感觉,使人能更加容易地把感官利用在养主所命令的道路上。

第二:婚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它并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也不是一件不需要我们三思或运用理智的事,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决定的事。任何一种没有预先进行理性和逻辑思考而成的闪婚,将来都会被忧心和紊乱所笼罩。如果孩子生活在这样紊乱而不和睦的家庭之中,那么毫无怀疑,他们绝难享受到必要的教育,将来定会像个孤儿一样成长,哪怕他们有父有母。甚至,也许他们会成为他们父母的敌人,甚至成为危害整个社会的敌人,因为他们对父母、对社会已经没有一丝好感和感情可言。

大部分西方国家的状况都是像这样的。的确,他们并不认为婚姻问题是很重要的。他们也不会遵循婚姻所必须的原则去结婚。相反,他们认为婚姻只不过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一如吃喝拉撒,其目的只不过是响应自己身体的欲望,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于将婚姻的目的看得极其狭隘,使婚姻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如今的欧洲依旧在昔日古罗马人跌落的悬崖边上漫游,一步一步地在死亡边缘试探。因为任何一个稳麦当中,若家庭腐败了、家庭成员的道德也堕落败坏了,那么这个稳麦就离灭亡不远了。

我不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教会是如何思考的,社会学家对它又持什么样的看法,教育家们对它是怎样思考的呢?但据我所了解,这种呆滞且无逻辑性可言的病态社会绝不会久存。

对于这件事,一位伊斯兰思想家总结其印象是:

“在我对美国人的宗教生活进行研究时,我碰到了许多很奇怪的事。有一次,我看到一群男男女女混在一起进入了教堂,去履行他们的宗教仪式。当牧师结束所有的仪式后,我就和人们一起去到另一个大厅,人们在其中跳舞、娱乐等等。然后牧师把灯关上,人们在其中尽情花天酒地,而牧师对此也感到极度幸福。是的,他确实感觉很幸福,因为是他把他们领进了教堂。”

很显然,宗教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去教堂,甚至也不是去清真寺,也不是去环游天房。真正的目的应该是获得安拉的喜悦,是按照养主所命令的方式去生活、去获得祂的喜悦。

有位朋友去了美国,在那当一个专业的医生。当他回来后,他为我们讲述了他对那里的印象:

那些经常前往坐落在大城市中心、拥挤的市场或街道附近的教堂的人,大都是弯腰驼背的老人。当他们坐下去后,瞌睡就打败了他们。我内心就在想:真奇怪!难道所有的美国青年人都颓废了吗?都放纵自我、失去他们的本性了吗?

然后我去了纽约郊外的一所教堂,它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当我到达那里的时候,看到了一群青年人,不,是一大群青年人,有男有女,他们陆陆续续进到了这个教堂。教堂的牧师总是会给他们尽忠言,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注意去听,他们全都沉醉在他们自己的娱乐和嬉戏当中。牧师对他们的行为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出现在教堂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身就是巨大的利润和盈利。他们中一部分人吸食着海洛因,一部分人吸食着吗啡,另一部分则忙着干其它的事。

我不知道以这样的态度前往教堂,其背后到底有多少裨益可期?

的确,如果前往教堂不会使人们的灵魂得以增强,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情感,更不会引领人们走向作为人所应当的生活,那么这种前往教堂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意义和目的。

注释:

[1] 《伊本•马哲圣训集》的《婚姻章》第一段。

[2] 《艾布•达伍德圣训集》的《婚姻章》第4段;《奈萨仪圣训集》的《婚姻章》的第11段。

[3]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的《斋戒章》第10段,《婚姻章》第2段;《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的《婚姻章》第1节、第三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