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教育理念(1):“保持冷静”

作者:塞利姆•科奇博士( Dr.Selim Koç )

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在对于孩子和青年的教育以及培养索哈白方面,遵循着许多原则。其中之一是:“保持冷静”的理念。 即不夸大所犯的错误 ,不以错误的方式对待犯错者,不破坏沟通的桥梁,教导对方正确的行为方式,为争取双方的对话而“保持冷静”。这种做法的另一个名称是“teenni(从容不迫)”,它的意思是为避免匆忙和愤怒,保持从容、稳重,以耐心、正确温和的态度行事。正如先知所教导:从容镇静来自于真主,仓促匆忙来自于恶魔[1]。因为,从容不迫带来的是冷静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考方式,从而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而仓促匆忙将个人情感放在首位,而不是将理性和思考放在首位,它既不能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甚至还会成为犯更多错误的因素。正因如此,在仓促者的方案中, 更多的是错误,而不是智慧。

然而,通过保持冷静的行为方式,人们的愤怒、说话的语气、手势甚至是面部表情等所有的事都能得到控制,这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就能得以保持畅通。就能与孩子、青少年或者交谈对象在一种完全平静的情况下交谈。在这样一种平静的氛围中,他们既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也能意识到: 尽管他们犯了错误,他们还是得到了父母、老师和管理者们无私的关爱和满含慈悯之心的帮助。在这样一个理性、逻辑、怜悯之心占主导,而非感情用事、也非感性占主导的环境中,需要做的就是:大家一起去思考和讨论,最终,把他从错误中解救出来。否则,就只能火上浇油,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最终彻底失去对受教育对象的引导的可能性。

  在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的生活中,面对错误的要求和行为保持冷静这一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其中几则如下:

1打椰枣树的男孩:拉斐尔

有一天,拉斐尔·本·阿慕尔来到一位辅士的果园里,向那里的一颗椰枣树扔出了石子,然后把打掉下来的椰枣捡起来吃。果园的主人看到了他,就把他抓住带到先知(愿主福安之)那里,果园主人把情况告诉使者,希望小孩得到惩罚。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平静地走到孩子面前,用充满关爱的语气说:“我的孩子!你为什么要朝椰枣树扔石头呢?”小孩回答:“我饿了,想吃椰枣。”于是,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你以后不要再扔石头去打椰枣树了,好吗?你可以捡(自然)掉落的椰枣吃。”这一番教导并未结束,真主的使者再一次靠近小孩,一边抚摸着他的头一边祈祷:“主啊!你赐给他食物吧! ”[2]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很平静地听完事情的完整经过,没有对孩子生气,也没有责备小孩说:“你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更没有惊吓到他。相反,他怀着爱和怜悯之心走近孩子,称呼他为“我的孩子”,然后开始平静地和他交谈,还给他指出了另外的选择:下次你饿的时候,可以吃树上掉落下来的椰枣。 他还不满足于此,还抚摸着孩子的头,为孩子向主祈祷。因此,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冷静、常怀爱和怜悯之心。在这一方面,父母和老师首先必须保持冷静,这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因为孩子常常难以意识到他们自己所犯的错误,或者认识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对孩子生气、大声斥责或惩罚,可能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所以,在面对这些事时,必须要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交谈对象(无论是父母,老师,教导员,管理者等等)看作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平静而安全的港湾。

2请求允许通奸的青年:朱莱比布

有一个青年来见先知跟前,请求先知允许他通奸。听到这个要求,索哈白们大怒,全都马上站起来,想要教训他。目睹了这一幕,真主的使者始仍然持平静,并让索哈白们保持冷静,还说:“让我来解决这件事吧。”。随后,他让青年坐到他对面,然后平静地问道:“年轻人!你希望有人和你的妈妈或者姐姐做这样的事吗?你喜欢这种丑陋龌龊的行为发生在她们身上吗?”面对这样的询问,青年坚决的回答:“不!我绝不希望这样!”于是,真主的使者说:“你要知道,没有人会希望这种丑事发生在自己的亲人身上!”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真主的使者以冷静的方式去面对这个青年,他稳住了索哈白们的情绪,然后再让这个青年坐在了自己的面前。他没有直接责备这个青年:“你怎么能要求做这样的事?!”相反,他用提问和解释的方式从理性的角度循循善诱地说服了这个青年。不仅如此,他还怀着怜悯之心,把手放在这个青年的胸口,向主祈祷到:“主啊!求你纯洁这个青年的心灵,求你保护他的贞洁与名誉,求你饶恕他的罪恶!”[3]就这样,这个青年经过先知这样的教导和劝诫之后,改过自新,后来他成了麦地那最纯洁的人之一,并经使者的介绍安排成了家。因此,从事教育事业中的人,即使面对他的谈话对象最消极负面的愿望和要求时,也应当保持冷静,应当努力尝试通过诉诸理性、逻辑和情感的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应该以愤怒、威胁和暴力的方式将他们推入错误的深渊中。

3在先知寺里小便的贝都因人

一天,正当真主的使者在清真寺里的时候,一个贝都因人(乡下游牧人)来到了清真寺,躲到寺的一个角落里就小便起来。看到这一幕,索哈白们立刻站起来要去阻止他。真主的使者看到后说:“由他去吧,不要打断他。”等那人小便完后,先知对在场的人说:“现在你们去打些水来,往他小便的地方泼水冲洗一下!你们应该给人容易,而不是给人困难。”[4]随后,他把这个游牧人叫到身边,平静而温和地对他说道:“礼拜寺不是给人们小便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是专为记念真主、礼拜和诵读古兰经而建的。”

在这件事情中,真主的使者没有对这个乡下人斥责道:“你怎么能在清真寺里做这样的事呢?!”而是以那个人能理解的语言对他解释清楚。同时,他还教导索哈白们要温和地对待犯错之人,而不要愤怒,不要严苛地对待犯错者。另一方面,先知也提出了先知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给人容易,不要使人困难”[5]。他指出,只有这样做才能帮助谈话对象。

4对阿伊莎的呼吁:保持冷静!

有一群犹太人来先知的家里拜访先知,然后以“ as-Sâmmu alaykum”的方式向先知“道安”。在说的时候,他们玩了一个“谐音”的把戏,把句子“as-Salâmu alaykum”(平安在你们之上)中的“Salâmu ”(平安)一词换成了发音相似而意思相反的“Sâmmu(死亡、灭亡)”一词,意在诅咒先知死亡。信士之母阿伊莎发现了他们的“文字游戏”,于是很生气,就严厉地回复他们:“死亡和诅咒在你们之上。”看到这一切,真主的使者平静地对来访者说:“也在你们之上。”然后他转向妻子说道:“阿伊莎啊,保持冷静!在所有事情中,真主都喜欢温和行事。”

来访者们离开后,真主的使者再次走向阿伊莎,对她说到:“阿伊莎啊! 你刚才为什么要以严厉的态度对待他们,还给他们做不好的杜阿呢?无疑,真主是不喜欢恶言的,也不喜欢说恶言的人,同样也不喜欢严厉刻薄。”阿伊莎回答:“但是,主的使者啊,难道你没听到他们刚才说了什么吗?”对此,先知做出了富有智慧的回答:“是的,正如你所听到的和理解的那样,我也听到了他们所说的,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但是你没听到我是如何回答他们的吗?我对他们说:‘也在你们之上’,你应该知道,真主派遣我来是不说恶言的,我们已经用他们为我们所‘祈祷’的内容,为他们也做了‘祈祷’。然而,他们的诅咒不会被应答,但我们的祈祷得到了真主的回应。”[6]

     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到, 真主的使者并没有对来访者当场训斥:“你们怎么能用这种把戏来诅咒我和我的家人?”,他也没有对阿伊莎生气,没有责怪她:“我在这里的时候,你怎么能干涉我们。”先知不但自己保持冷,还以冷静的方式忠告阿伊莎也保持冷静。因为在这样的事件中,保持冷静就可以防止气氛变得紧张,防止事件加剧,升级为争吵和冲突;否则,感情用事,以恶报恶,对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让双方都蒙受损失。

   还有一次,辅士的一个妇女叫艾斯玛·宾特·耶齐德来见先知,请教先知关于一个教法问题,当时阿伊莎就在先知旁边。得到先知的允许后,这个女辅士问道:“一个经期的妇女如何做大小净?”阿伊莎听到她这样问,感觉很难为情,就严厉地打断她:“停,你这女人!你真丢女人的脸!”于是先知让她保持冷静:“阿伊莎,保持冷静。”然后先知说:“女辅士们来询问教法问题,她们多有智慧啊!他们知道害羞,然而害羞并没有阻碍她们学习宗教知识!”[7]先知不但没有生艾斯玛的气,反而还夸奖了她以及像她一样的女辅士们。

拜中说话者:穆阿维叶

有一次,正当真主的使者带领大家集体礼拜时,其中有一个人打了喷嚏。穆阿维叶·本·哈克目马上对他说: “愿真主慈悯你”(别人打喷嚏之后的一种礼节性回应方式),然而,大家都开始用眼角的余光愤愤地看着他。对此,他感到不安,就问他们:“我怎么了,你们怎么这样看着我?”大家并没有回答他,而是用手拍着大腿示意他不要说话。穆阿维叶也从他们的行为中明白了他们的意思。过了一会儿,礼拜结束了,先知很平静地问大家:“刚才说话的人是谁呢?”人们就指向穆阿维叶,真主的使者就把他叫到身边,用一种亲近和蔼的方式说道:“呀,穆阿维叶,刚刚我们做的这项功修名叫礼拜。礼拜时,我们不能说话,礼拜中,只念赞主超绝、赞主至大以及诵念《古兰经》。”于是穆阿维叶说:“主的使者啊!我刚成为穆斯林。”见先知如此宽容、平易近人,他又向先知询问了其他一些问题。[8]

可以看出,先知并未责备穆阿维叶:“你怎么能在礼拜中说话,破坏大家集体礼拜的安宁呢?”而是以一种平静的方式与他交谈,告诉他在礼拜中说话是不对的。对于先知这一和善的对待方式,穆阿维叶深受感动,后来也一直没有忘记这一刻。每当回忆起先知,他都会说:“愿以我的父母为他牺牲!我一生中从未见过比先知更平静、更好的老师。他没有因为我的所作所为而责备我、谴责我,而是以平静温和的方式教导我礼拜中不能说其他话。”

结论:

“保持冷静”的原则,在教育事业中的价值是远远超乎想象的。因为想要解决问题、纠正错误,只有“保持冷静”才能找到最合适、最正确的方法,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才能作出最有效的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冷静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面对消极负面的态度和行为时,尤其是面对儿童和青少年,冷静处事、以同理心和慈爱之心来对待他们,这才是最合适的方式。否则,由于缺乏耐心、愤怒而仓促之中采取的措施和作出的决定,到头来只会让教育者(父母、老师、教导员、管理者等)束手无策。

因此,当孩子做错事或有不当的行为时,父母和老师不应立即生气、责备他,给孩子施加压力,因为被责备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害怕而找不到安全感、丢失自信心。更有甚者,面对这种情况,孩子们、年轻人们会在内心当中逐渐产生对父母或者老师的不满和仇恨,进而还可能使他们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

因此,保持冷静并温和地与孩子、年轻人交流,这会增加他们心中的爱和尊重,并增强他们的信任感。相反,缺乏耐心、急躁、发怒的情绪对抗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简言之,保持冷静最终能使心灵联结,互相接纳,而急躁与愤怒则会导致疏远、制造隔阂,最终导致孩子自闭。

作者:塞利姆•科奇博士( Dr.Selim Koç )


[1] 《提尔米济集》,善行章,66段;白哈基,《sheng-训大集》总第20270段。

[2] 《提尔米济集》,买卖章,54段;《伊本•马哲集》,贸易章,67段。

[3] 《艾哈迈德•本•罕白里穆斯奈德集》第5卷,256/257.

[4] 《布哈里集》,小净章,58段;礼节章,80段;《艾布•达伍德集》,清洁章,136段;《提尔米济集》,清洁章,112段。

[5] 《布哈里集》,知识章,12段;礼节章,80段;《Muslim集》,吉哈德章,6/7段(总1732/1733)。

[6] 《布哈里集》,礼节章,38段;《Muslim集》,善行章,79段(总4144)。

[7] 《布哈里集》,知识章,32段;阿里•蒙泰基《行善者的宝藏》第九卷,第27765段

[8] 《Muslim集》,清真寺章,33段;《艾布•达伍德集》,礼拜章,167段。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