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教育原则(2):“爱与怜悯”

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催化剂,怜悯则是爱在生活中的外显及其转化为行动后的状态。从这一角度而言,怜悯与同情是爱的果实,而爱则是怜悯的种子。缺失了这两种基本动力,想要进行教学是难以想象的。因为,除了心灵和情感外,能打开一个人的心智并加以巩固、能使一个人的记忆力得以滋养和提升、最有效的两种基本动力就是爱与怜悯。因为教育若缺失了爱,就难以使人爱上知识、喜欢老师;而若缺失了同情和怜悯,则难以使受教育者接受真理、热爱真理。事实上,这两个原则是先知教育方法的基础。他对孩子们、学生们和索哈白们都充满了充满爱和怜悯,他教导人们:

1.为真主而爱,为真主而言

教育是爱的事业,在教育中,表达爱与拥有爱本身同等重要。因为,假如孩子和青少年知道自己被人爱着,并且这份爱又传递到了他们身上,他们就会喜爱老师和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反之,没有表达出来的爱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能为教育做出贡献。如若我们带着“如果我对他们说我爱他们,我就会失去威信,或者他们就会被娇惯、宠坏”这样的顾虑,而不去把自己的爱表达出来,这实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表达出来的爱是很难被心灵所感知的,这种含含蓄蓄的爱有可能会使师生间的关系逐渐产生沟壑。最终,校园里的老师与学生,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就会成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熟悉的陌生人”。

因此,真主的使者在教育中所实施和倡导的方法就是:去爱并公开地表达爱,“你们中谁因为真主而爱他的兄弟的话,应当向他表达你对他的爱。”[1]有一次,有一个人来清真寺拜访真主的使者,那人指着另一个圣门弟子说道:“主的使者啊!我非常喜欢他。”使者问他:“那你告诉他了吗?”他回答:“没有。”使者就告诉他:“去告诉他你爱他吧。”于是,这个人来到那个圣门弟子面前,表达了他因真主而对他的爱。那个圣门弟子就以为他祈祷作为回答:“你因为真主而喜爱我,愿真主也喜爱你。”[2]

真主的使者真正地践行了他所倡导的这一原则,他常常以恰如其分的不同的方式表达他对圣门弟子及其孩子们、对他的家人及其孙辈们的爱。比如,他会把孙辈们抱在怀里,温柔地拥抱他们、亲吻他们。不仅如此,他还以周围的人都能听到的声音为他们祈祷:“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们吧,我很喜爱他们、疼爱他们,求你也喜爱他们吧!”[3]

有一次,先知看到了外孙侯赛因正在街上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就叫他到他身边来。而侯赛因还沉浸在玩耍之中,没有听到先知的话。于是先知就微笑着追上去,抓住了想要跑开的外孙并把他抱在了怀里。一番疼爱之后,他说:“侯赛因来自我,我来自侯赛因。我非常喜欢侯赛因。喜爱真主的人也喜爱侯赛因。他是我的外孙。”[4]

真主的使者也会在圣门弟子中间显露他的这种爱,为他们树立一个以爱去养育孩子的榜样。有一次,他把一个孩子放在右膝上,另一个放在左膝上,用充满怜爱的目光看着他们,圣门弟子被这甜蜜的一幕所感动,就问道:“主的使者啊!你这么喜欢他们吗?”使者答道:“谁喜爱他们就是在喜爱我,谁讨厌他们就是讨厌我。”他以此告诉人们应当去喜爱先知所喜爱的。[5]

因此,家庭教育中最早的、最重要的就是爱与同情的教育,而爱是来自于父母的。用使者的话说:“爱是通过继承之路获得的。”[6]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去爱,去将这种爱以最好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将爱转化为满溢在生活之中的同情、怜悯、宽容和温柔。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爱其实也是一种权利。

2.爱最明显的体现:疼爱

如果说母乳对孩子们的身体成长有多重要,那么爱就对他们的灵魂成长有同等的重要性。 因为正是来自爱的动力,才能促进孩子纯洁的天性中萌生出各种善与美。 然而,假若爱没有转化为关怀、温柔和怜悯,只是挂在嘴上的的所谓的爱,那么其对教育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换句话说,要使爱真正产生效果,就要将它的能量转化为关怀、温柔和怜悯。 因此,同情和怜悯是爱最甜蜜和最滋养的果实。充满了爱与怜悯的先知,他的生活中当然不乏这方面的例子。

一直服侍真主的使者长达十年的艾乃斯, 当他向我们介绍先知的爱与怜悯之时说:“先知是我们中对儿童最富同情心的人。 他的儿子易卜拉欣有个乳母,住在在Madina一个叫阿瓦利的地方。先知常常去看望孩子,有时他会带上我。 当我们到达那里后,他会去这个铁匠的家里,拥抱、亲吻他的儿子,跟他一起共度一段时间,然后再返回。”[7]

艾乃斯还叙述了另一件他亲眼目睹的事:“有一次,先知正在做主麻演讲,我看到哈桑正爬在地上玩耍,先知演讲完后,俯下身去亲吻了哈桑,然后说道:‘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先知就这样当众表达了他对哈桑的喜爱之意情。”[8]

艾卜·布莱德也讲述了一个类似的事例:真主的使者正在做主麻演讲,当时哈桑和侯赛因从清真寺大门进入了清真寺,他们追逐打闹,偶尔会绊倒在地,先知见状后,马上暂停了演讲,从演讲台上走下来,将他们抱在怀中,坐在自己面前。然后,在回到演讲台继续演讲之前,他转身面向大家说:“真主说‘你们的财产和子嗣,只是一种考验,安拉那里有重大的报酬。’(64:15)这句崇高的言辞多么正确啊!当我看见这两个小孩嬉戏摔倒时,我控制不住地就停止了演讲,走下去把他们扶起来。”[9]

3.集体礼拜中也不忘怜悯他人的人

使者即使在礼拜时也不会忽视他对儿童的怜悯,只要没有影响到拜功,他都会最大限度的关心、怜悯小孩。例如,有一次先知带着外孙来礼拜寺带领大家做宵礼。礼拜时,他让孩子坐在旁边,但在先知叩头时,孩子爬到了先知的背上玩耍,于是先知就延长了叩头的时间。跟随礼拜的索哈白们不知道情况,心想:是不是先知发生什么事了,还是启示降临先知了?拜后,大家问他关于此事的情况,先知回答说:都不是,只是在我叩头时孩子爬到了我的背上,我不想打断他玩耍,所以就延长了叩头。[10]

使者怜悯之心的又一表现是,他会在拜功中考虑跟拜者的情况,会为老人或者带孩子的母亲考虑。他说:“有时开始礼拜前,我举意这一番拜礼得长一些。但当我听到小孩的哭声时,因为担心孩子的母亲会因此焦虑不堪,我就缩短了礼拜(诵读)的时间。”[11]当使者在延长拜功和怜悯这位母亲之间做选择时,他选择了怜悯孩子的母亲。

4.他的怜悯拥抱所有孩子

使者不仅对自己的外孙疼爱、怜悯,而且还对所有索哈白的孩子们也毫不吝啬自己的爱和怜悯。例如,贾比尔·本·赛穆尔讲述了他的一段回忆:我们与使者一起做了晌礼,拜后他起身回家,我也起身跟在使者后面出去。 忽然有一群孩子在街上向使者打招呼,于是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先知一一抚摸他们的脸颊回应他们,轮到我时,先知也一样关爱地抚摸了我的脸颊,那一刻我感到他的手清凉柔软,还闻到了一股芳香。[12]

同样的例子还很多,赛义德·本·宰德叙述道: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姑姑带着我去看望使者。使者抚摸着我的头并为我做了祈祷。[13]阿穆尔·本·胡莱赖也提到,他的母亲把他带到先知面前,先知抚摸着他的头并为他向Allah祈求给养。[14]阿卜杜拉·本·赛俩目的孩子出生时,他带着孩子去见使者,使者把他抱在怀里慈爱地抚摸着他,并为他起名优素福。[15]伊本·拉比亚·本·哈里斯也讲述道:“我父亲把我送去见使者,阿巴斯也把他的儿子法德勒送去见使者。当我们见到使者后,他让我们一左一右坐在了他的膝盖上,然后他温柔地抱紧了我们,我们从未见过有人如此真诚地拥抱我们。[16]

使者将对孩子们的爱、关心和温柔又更向前推进一步,他也同等程度地关心他们的忧伤,并为他们解决问题。巴希尔·本·阿克雷贝的父亲在吴侯德战役中牺牲了,从哈姆拉-埃塞德(乌侯德战役后第二天为了追踪古莱氏军队而进行的远征)返回后,使者去看望了巴希尔的家人,看见巴希尔正在哭泣,就安慰他:“不要哭,孩子!你难道不希望以后我做你的父亲,阿伊莎做你的母亲吗?”巴希尔听到后非常愿意,回答道:“我愿意。”[17]从此,使者就成了拥抱他、疼他、爱他的“父亲”。

5.没有同情心的人不是我们中的一员!

一个贝都因人看到使者亲吻他的孙辈,惊讶地对先知说:“你会亲吻你的孩子吗?我有十个孩子,可我从来没有亲吻过他们!” 仁慈的先知告诉他:“不仁慈的人不会得到仁慈。”[18]另一次,他对另一个做出同样回答的人说:“如果Allah从你心中取走了仁慈,我又能怎么办呢!”[19]以此方式,他明确地警告人们,不要让孩子们生活缺少关爱和怜悯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警告,他甚至说:“不爱孩子、不怜悯孩子的人不是我们中的一员……”[20]他将“爱孩子”的理念作为他的教育理念的核心。不仅如此,先知还曾说过,“怜悯之心只会从不幸的人身上被拿走。”以此告诫人们,缺乏怜悯之心可能招致不幸的后果。在这方面,使者称赞古莱什的妇女对他们的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关爱和怜悯,并称赞了此后直至复活日降临前所有具有这种高贵品质的优秀母亲、父亲和老师 。

6.结论:

爱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情感。这种情感,是Allah植入人性之中的,必须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加以培养和发展。用白迪欧泽曼•赛义德•努尔西的话说,“人类被遣之目的就是在这个世俗生活中通过学习去追求完美。”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需要的是父母亲为孩子所营造的爱与怜悯的环境,然后是老师们充满爱的教育氛围,最后是社会当中有意识建设的充满了爱与怜悯的社会环境。故此,教育自始至终都是爱和怜悯的事业。然而,能够化爱转为怜悯的父母和老师,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毕竟,教育和爱一样需要努力。没有付出努力、挂在嘴边毫无内涵的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它不能成为学生们生活的源泉。从这一角度来说,爱和怜悯蕴含着强大的能量,能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老师与学生之家激发并建立起一个坚固的纽带。在这种纽带没能建立起来的土壤里,教学所需的基础便无法得到保障。


[1] 《提尔密济圣训集》, 淡泊篇, 54 (2392);《艾布•达乌德圣训集》,礼节篇, 122 (5125)。

[2] 《艾布•达乌德圣训集》,礼节篇, 122 (5125)。

[3]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 圣门弟子的高贵篇, 18;《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圣门弟子的高贵篇, 57-59。

[4] 《伊本•马哲圣训集》,前言, 11;哈基姆,《两大健全圣训实录补遗》,第三卷/177。

[5]见伊本•赛尔德,《层级传》,第九卷/360-362。

[6]布哈里, 《独处的礼节》, p. 15 (43)。

[7]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礼节篇, 18;《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高贵德行篇, 63。

[8] 《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圣门弟子的高贵篇, 56。

[9]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纷争篇, 20; 《艾布•达乌德圣训集》, 礼拜篇,225-227 (1109);《提尔密济圣训集》,美德篇, 30 (3774)。

[10] 《奈萨仪圣训集》, 实践篇, 82。以这一方式传述的另一次例子提到的是他的孙子 艾布吴马迈。安拉的使者(主赐福安之)有时将他放在肩上,带着他来到清真寺,然后就以这样的方式礼拜。鞠躬时把他放下,起身时又把他放到肩上。” 另见《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礼拜篇, 106,礼节篇, 18;《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清真寺篇, 41。

[11]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宣礼篇,65。

[12] 《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美德篇,80。

[13]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宣教篇,30。

[14] 布哈里,《独处的礼节》,p.221 (632)。

[15] 布哈里,《独处的礼节》,p.134 (367)。

[16] 伊本•哈贾尔•阿斯格俩尼,《高贵之追求圣训集》,第二卷/441。

[17] 布哈里,《大历史》,第二卷 /78。

[18] 《穆斯林健全圣训实录全集》,美德篇, 65;《提尔密济圣训集》,行善篇, 12。

[19] 《布哈里健全圣训实录全集》,礼节篇, 18;《穆斯林健全圣训实录全集》,美德篇, 164。

[20] 《艾布•达乌德圣训集》, 礼节篇, 66 (4943);《提尔密济圣训集》,行善篇, 15 (1919)。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