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和同情浸润人心(下)

他也忠告人们彼此相爱

真主的使者不仅仅以爱和怜悯之心与人相处,而且他还教导人们也要彼此相爱,并把这一点与信仰的完美联系在一起,先知说:“指掌握我生命的主发誓,你们不会进入乐园除非你们真正归信,你们不会真正归信除非你们相互喜爱,”为了让他们能在彼此间建立这种爱,先知还为他们指明道路,“注意,我告诉你们一件事,当你们做了它的时候,你们之间就会相互喜爱:你们互相说‘瑟兰(愿主赐予平安)’。”[1]

这段圣训告诉我们,他们对彼此的爱不像普通的爱,而是继他们对真主及其使者的爱之后,为了品尝信仰之甜美的一种爱。[2]在先知看来,这种爱只是为了真主:“最优美的工作就是为真主而爱,为真主而憎。”[3]这样的爱不掺杂任何的自私和狭隘。因此,信士只为真主而爱信士兄弟和人类同胞,并且只期望从真主那里获得这种行为的报酬。

真主的使者并没有仅仅将对这种爱的传播停留在在理论层面,相反,他把这种爱外化为一种实践性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践行到信仰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诸多方面:“你们中一个人的信仰不会完美,除非他为他的兄弟而喜欢他自己所喜欢的。” [4]我们可以从先知对艾布•胡赖勒的话中更好地理解先知在这里所指的意思:“你为人们喜爱你自己所喜爱的,从而你就能成为(真正的)信士!”[5] 因为这种状态,正是一个人在面对他人时能以充满忠诚、爱、同情和怜悯的品德去对待他人,而不是以内心的欺诈、谎言、欺骗和嫉妒等不好的品德去对待他人的有力的明证。

真主的使者建立了一个典范性的社会和文明,这个典范性的社会赖以建立的根基正是一种爱和兄弟情谊,这种爱和兄弟情谊对那个时代而言,是全新的、绝无仅有的。先知这样告诉他的稳麦,这样一种社会纲领:信士们在互爱、怜悯、同情方面就像是同一具身体一般,当身体的某个部分或器官生病时,其他部分或器官也会因此而感到不适,难以入眠。[6]这就是为什么使者告诉信士们,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关系都要基于尊重、宽容、和平、同情、劝善戒恶、相互团结,这是爱和爱的不同体现。他命令他们分担彼此的烦恼,通过协商来处理他们的事务。[7]他甚至建议那些为了真主而彼此相爱的人,将这种爱作为圣行告知他们的所爱之人,以加强彼此之间的爱与团结。[8]

延伸至其他生命的爱和同情

我们的先知不仅教导我们爱主和主的使者、爱彼此、爱所有人类,也同样教导我们爱其他生物,尤其是动物,对他们仁慈并尊重他们的权利。事实上,那些对自己所生活的大自然、环境和自己周围的一切的人缺乏爱(被剥夺了爱的权利)的人,他们也无法真正地爱那些应该被爱的人。爱和慈悯是创造的本质,整个宇宙是一个充满爱和怜悯的处所。对自然界中某些事物的爱的缺乏或仇恨(除了理应这样去对待的)与真主在人的天性中所赋予的爱格格不入,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爱的缺乏和仇恨会渐渐腐蚀人的天性。

例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应该热爱大自然中的动物。因为它们既是真主借以描绘和彰显真主的尊名和属性的“艺术品”,又是真主为服务人类而制服的生物种群,它们还被赋予了维持生态平衡的职责。事实上,正如古兰经所说,它们也是一个个“种群”(稳麦):“在大地上行走的兽类和用两翼飞翔的鸟类,都跟你们一样,各有种群的——我在天经里没有遗漏任何事物……”(6:38)

除了它们的生命权利,它们也有获得关爱和同情的权利。正如它们不应该侵犯彼此之间的权利一样,人们也不应该侵犯他们的权利。因为,在复活日,他们也将复活(见81:5),无角羊将从有角羊那里得到应有的回报,[9]人们也将为他们自身的残忍行为负责,并因他们所表现出的爱和怜悯而得到回报。一位圣门弟子问:“真主的使者啊!我们对动物所做的善事是否对我们有任何报酬?使者回答:“对任何有生命之物的善行都有其相应的回报!”[10]

先知以不同的方式教导圣门弟子们对动物和所有其他生物表现应有的爱和同情:

完成母亲的葬礼后,赛尔德·本·欧巴德来到先知面前问道:“我可以为我已故的母亲施舍吗?”先知对他说:“是的,你可以的。”然后他又问道:“那么,哪一种施舍对于她是更好更有价值的呢?”先知对他说:“你为有需求的(人或者动物)提供饮水。”后来人们都会说:那就是赛尔德在麦地那的供水处。[11]此外,先知也以此教导每一个信士要学会关注和保护动物。

简而言之,真主的使者为了以爱和怜悯来浸润他者,他给予学生提供了一条普遍的标准:“博爱者必蒙至仁主之眷顾。你们应当怜悯众生,宇宙的主宰亦定会怜悯你们。”[12]

结论:

作为对众世界的怜悯和导师而被派遣的使者,先知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哈比布”[13],它的意思是爱者和被爱者。他被真主特选赋予了这个名字,在他与真主的关系中,他被称之为“哈比布拉(主之挚爱)”,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他的传达、指导和教育方式完全基于爱。诗人说:“从爱的果实中,穆罕默德得以成就;没有了穆罕默德,爱的结果会是什么?”

领悟到先知这一本质的人,会带着爱出发,永远传播爱,爱也将贯穿其生活之中——甚至是一呼一吸之间。因此,爱他并追随他的道路的每一个人,不论其角色是母亲、父亲,还是老师、向导,都应该利用每一个机会向他们的所面对的对象以爱和同情之泉浸润他们,应该从他们生命初始就在他们想要诉诸暴力之念诞生之前就斩断他们通向暴力的道路,将他们培养成爱和同情的奉献者和牺牲者。

作者:赛里目·科奇博士


[1] 《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信仰篇,93/94。

[2] 见《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6941。

[3] 《艾布•达乌德圣训集》,圣行篇,4599。

[4]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信仰篇,6;《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信仰篇,71;《提尔密济圣训集》,复生日的情形篇,59。

[5] 《提尔密济圣训集》,淡泊篇,2;《伊本•马哲圣训集》,淡泊篇,24。

[6]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礼节篇,26、27;《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善行篇,66。

[7] 见《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信仰篇,7,亏枉怨恨篇,3,礼节篇,57,;《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记主篇,38,善行篇32,58;《提尔密济圣训集》,善行篇,18。

[8] 见《提尔密济圣训集》,2392;《艾布•达乌德圣训集》,5125。

[9] 见《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2582;《艾哈迈德穆斯奈德圣训集》,卷2,363(8741);海赛密,《增补圣训集》,第10卷,352.

[10]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小净篇,33,亏枉怨恨篇,23,礼节篇,27,;《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赛俩目篇,2244.

[11] 《奈萨仪圣训集》,遗嘱篇,9;《伊本•马哲圣训集》,礼节篇,8;《艾哈迈德穆斯奈德圣训集》,卷5,284.

[12] 《艾布达乌德圣训集》,礼节篇,66;《提尔密济圣训集》,善行篇,16.

[13] 见《提尔密济圣训集》,先知美德篇,1;《达利密圣训集》,前言,8.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