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原因

古莱氏人从白德尔之役的铩羽而归中尝到苦头。他们的妇女几乎每日都为故亡的军士哀悼着,也因之激励存活之人的复仇之心。再加上犹太人火上添油般鼓动他们报仇,战争结束后的一年内,古莱氏人便派遣三千劲旅,包括至少七百名铠甲部队与二百名骑兵朝麦地那进击。

在获悉麦加大军正朝麦地那前来后,真主的使者与圣门弟子们协商应对良策。[1]他曾梦见其手持长剑身着铠甲、而牛只已被屠宰的景象。穆罕默德将此梦解析为他们应在麦地那境内守卫自己,而其亲族的领导者和部分圣门弟子将会在战场上殉难。[2]他也知道麦加大军想要在空旷之处开战,所以倘若穆斯林们在麦地那境内防御自己,则麦加大军打算采用的拉锯包围之策即会失效。穆罕默德再次强调穆斯林代表和平与安全,唯有在为了铲除传达伊斯兰的绊脚石或保卫自身、信仰或国家时才可诉诸武力。


[1]政务中的协商系统是伊斯兰律法中不可或缺之物。凡是有学识、虔诚、能够给予明智判断和专业知识、以及赢得人民信赖者,皆可作为咨询的对象。而他们亦被期待凭侍其良心的支使,表达精确且正直的意见。这个协商系统极其重要,真主赞许那第一个作为典范的穆斯林社群,就是所有事务皆须经由众人商议的社群。(“他们的事物,是由协商而决定的。”《古兰经》42:38)

当把先知的领导地位考虑进去后,这个重要性就更加明确。他从未出于 任性或倚仗其拥有的权威说话,而只是说真主向他启示的言语。(《古 兰经》53:3-4)因此他喜爱多数人的意见更胜一己之见。但是,既然他 必须以对真主全然的服从与信赖来执行他的决定,他一旦决定了便不会 再更改,其中原因如下:首先,改变决定会造成某些人去强迫其他人 接受他们的决定;再者,依照其个人爱憎和感觉来更改决定的领导者, 将会失去其权威性与信赖感;第三,任何迟疑都会造成追随者的恐惧、 焦虑、及迷惑;第四,假如先知曾经改变他的决定而让穆斯林们在麦地 那城内守卫,则最后的战败将导致他的反对者批评他和圣门弟子。(译 按:指伍侯德之战时,先知最初主张采取守势,闭城不出,但后来因大 多数人亟欲出城迎敌,他便顺从众意,率军出城作战。最终的结果是穆 斯林铩羽而归。)

 先知以他自己的言行举止立下后世追随的楷模。以上所言皆可与他在伍 侯德战役前所说的话作一对照:“一位先知一旦披上铠甲,那就不适合 再把它卸下!”

[2] Ibn Hisham, 3:664-667.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