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穆罕默德以其完美丈夫与完美父亲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他和圣妻们相处时的和善宽容,使她们无法想象没有先知的生活将是何等情景,更遑论她们会想离他而去。

当穆罕默德在麦加与第二任妻子萨乌黛(Sawda)成婚后不久,曾因某些原因意欲与她离婚。萨乌黛对此感到极为烦乱且狼狈,故央求道:“真主的使者啊,我并不指望你给我任何世俗的事物。倘若你不想再到我的卧房来,我可以牺牲我所分配到的时间,但请不要剥夺我成为你妻子的权利。就算到了后世我都希望能当你的妻子,别无奢求。”[1]结果先知打消了与萨乌黛离婚的念头,之后也并没有不到她房间的事情发生。[2]

而当先知注意到另一位妻子哈芙赛(Hafsa)对他们的经济状况感到不安时,他立时就说“如果她希望的话,我可以让她恢复自由之身”。结果这样的建议惊醒了哈芙赛,她反而要求中间的调解人去劝阻先知做这件事。从此哈芙赛这位穆罕默德忠诚好友的女儿,便伴随在先知的身旁,成为其所信任的妻子。

从先知的妻子们视与其分离为灾难一事,可见先知在她们的心目中建立了多么稳固的地位。她们完全与他契合,并分享其受到福赐且温暖自然的生活。假如他离开了她们,她们便会失去期盼、感觉人生仿佛已走到了尽头;假如他与她们之中的一位离异,这位妻子将会在其门口守候直到审判日的来临。

先知去世后,伴随在众位妻子身旁的只有难以言喻的思念与哀伤。阿布·伯克尔与欧麦尔发现无论何时他们拜访使者的妻子们时,她们总是哀痛逾恒;似乎她们终其一生就此垂泪不止。在此穆罕默德留予世人一个无法抹煞的深刻印象:即他共有9名妻子,但他极其公平地与每位妻子相处,夫妻之间从无严重的分歧;他是一位温和宽厚的丈夫,举首投足间从来不曾表露出严厉或粗鲁的样子。简而言之,他是一位再完美不过的好丈夫。

自知即将不久于人世的穆罕默德在临死前几日说道:“仆人已被允许在这个尘世与他的真主之间作选择,而他选择了真主”。[3]阿布·伯克尔闻言后抑制不住开始落泪,因这位智者已了解先知所说的正是他自己。穆罕默德的病情日笃,兼之严重的头痛令其辗转难眠。然而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状况下,他仍然秉持和蔼仁慈之心对待众妻。当他不再有气力一晚一晚地与每位妻子轮流共枕时,他请求她们的允许,让他只待在其中一位妻子的房中。待她们同意后,使者才在阿伊莎的房里渡过其所余不多的人间岁月。

也由于他的宽怀温厚,每位妻子都感受到自己是他的挚爱。事实上,一个男人要以全然无私的平等和公正与9位妻子维持良好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使者总乞求真主饶恕他所有出自无心的偏袒。他祈祷着:“我可能会无意间显露出我对她们之中某一位的爱胜过其他人,而这是不公正的。所以真主啊,我在你的恩慈中请求蔽荫,因为这实是超出我能力所及之事。”[4]

这是位多么温柔、善感的人啊!令笔者不禁怀疑是否这世上还会有其他人可以对他的孩子或伴侣表现出如斯敦厚。人们总会设法掩盖其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却又要装出聪敏坚强的样子。但有时当他们自作聪敏、自吹自擂时,又会不知不觉暴露出缺点。而使者正相反,他虽然没有犯错,也仍会不停地寻求真主的原宥。

而他的宽大为怀使妻子们深受感动,也导致他的离世令她们无法承受,那真是一种无法修补的分隔。虽然她们未曾自杀,如同伊斯兰所禁止的,但此时她们的生命却笼罩在永无止境的哀恸及流淌不尽的泪水中。

使者对所有女人都是宽和谦善的,他同时忠告所有男人在这件事上跟从他。萨阿德·伊本·阿布·宛噶斯即描述使者的温和如下:

欧麦尔说:有一天我去拜访先知时见到他面露微笑,便说“真主的使者啊!愿真主让微笑永远跟随你。”然后我便问他为何笑容可掬。先知莞尔答道“我笑那些女人们,在你进来前她们在我面前聊天。当她们听到你的声音时却通通消失了。”我听到这个回答后便扯开了嗓门告诉她们:“你们这些自取其祸的人啊!你们不惧怕真主的使者却害怕我,且你们竟不对他表示敬意。”结果她们回答:“因为你比先知多了一副铁石心肠!”[5]

欧麦尔亦宽待女人,然而他的宽厚与善感和穆罕默德相较却似乎成了粗暴与苛刻;就如同一位男子即便貌比潘安,当遇上俊美不凡的优素福也只好自惭形秽。女人们既已领受使者的温和、善感及敦厚,也因此视欧麦尔为过于严厉之人。然而后来欧麦尔完美地挑起哈里发之职,成为先知之后最伟大的典范之一。他是一位公正的领导者,极富明辨是非的正义感且,也正是这样的才能与人格特质使其得以肩负哈里发的重责大任。


[1] 在文献中并无提及先知想离婚的原因。先知的妻子们鲜少会因争风吃醋而向他咬耳根子,另外她们也几乎不曾向先知要求他无法获得的东西,故“善妒”及“对物质的不满足”应非构成想离婚的原因。关于先知与其妻子间因性的原因而引发争吵的纪录更是少之又少。“到卧房”在这里的意思并不只是指涉性关系,有可能萨乌黛之前曾在房间中触怒先知,所以才发此言。

[2] Muslim,“Rada,”47.

[3] Bukhari,“Salat,”80.

[4] Tirmidhi,“Nikah,”41:4;Bukhari,“Adab,”68.

[5] Bukhari,“Adab”68.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