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和圣训就像两个取之不尽的纯洁知识之泉。无数的伊斯兰法理学家、《古兰经》诠释家、圣训学学者、历史学家、科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等等都在致力研究。《古兰经》和圣训曾经启发了几十亿的人,指示他们如何礼拜、封斋、济贫(缴天课)和朝觐。甚至也包括了生活细节:要怎样吃、怎样喝、怎样说话等。总而言之,《古兰经》和圣训指导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使其有所依归。

下面举出一些例子说明:‰

提尔米基依据穆斯林学者伊本·阿巴斯(Ibn ‘Abbas,“稳麦”(umma)的学者,译按:“稳麦”即穆斯林社群之意)的传述,先知曾对他说:

啊!年轻人呀!我来教你一点做人的原则吧!服膺真主的大能,真主就会护佑你。服膺真主的大能,日后你将会发现真主时常和你在一起。当你想要乞求什么东西,就直接向真主乞求。当你要找人援助,那就恳求真主援助你。你要知道,如果每一个人都联手起来帮助你,那他们援助你所做到的一切事情,也只是真主在事前预先安排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联手起来伤害你,他们的能力所能做到的也只是真主所前定的。书写“命运的笔”已经遭搁置,每件事情都有了“前定”。[1]

这段圣训鼓励人们归顺真主,信主独一,并相信命运前定。然而我们不应就此妄下结论认为人的自由意志已被排除。相反地,这段圣训更加着重人的品行与礼拜,鼓励大家为达期望,努力以赴。除此,为求取平衡,人们亦须常保警惕:因为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都是掌控在真主手中,所以我们应该恪遵真主颁降的诫命,寻求真主的恩惠。

提尔米基依据欧麦尔的传述,真主的使者说:“活在世上就像是个旅客。何妨把自己看作亡人。”[2]这段简短的圣训,鼓励人们要时常在心中念记真主,时时都要过着严肃而有制约的生活。这段话亦藉由强调今世生命之短暂以提醒我们人生最后终点之所在。人们必须保持平衡,要为现世也为后世而活。

我们都是今世的过客。13世纪土耳其苏非鲁米说:一个人就像是从芦苇丛中拔出的芦苇草做成的笛子,经常因为离开真正的主人和故乡之痛楚而呻吟。从那灵魂世界出发旅行,沿途经过各站:母亲的肚子、儿童、青年、老人、坟墓、复活,最后的旅行终站是天园或火狱。如果想要旅途愉快并且平安到达天园乐园,那就必须警惕今生的短暂而为来生作准备。虽然在今生里可以品尝一点欢乐,但要适可而止,而且必须在没有被禁止的范围之内。绝不要沉溺于享乐而忘记了人生终站的大事。

《布哈里圣训实录》、《穆斯林圣训实录》及阿布·达伍德的《笋奈》这几本权威的圣训书都引述伊本·买斯欧德的传述:真主的使者说:“要一直保持说真话,说真话就能培养出绝对的虔诚,而虔诚可以引至天园。那些说真话追求真理的人,在真主那里的纪录就是虔诚的人。不可说谎,说谎将导致罪恶,而罪恶引至火狱。那些经常说谎的人,追求虚伪,在真主那里的纪录就是说谎的骗子。”[3]

真诚是先知本质中不可或缺的特征。真诚开启两世幸福之门。那些生活在谎言欺骗阴影中的人不可能获得真主的恩泽。说谎就是自己阻断了对主道的认知,亦是不信主道者及伪信者的特征。今日世界上盛行的谎言,就像传染病一样污染了整个社会团体(尤其是政治圈),致使道德沦丧,社会动荡不安。凡是以谎言欺骗而结合的团体组织最后必定毁灭。

这段圣训说真诚引至绝对虔诚,谎言引至罪恶。在阿拉伯文中,“Birr”这个字在这里译为虔诚(Piety),实际上这字的意义包涵了种种美德:思想健全、诚实、正直、庄重和善行等。它的阿拉伯文相反词“fujur”(罪恶),则表示种种邪门歪道,包括放荡、猥亵及邪恶等。

布哈里和穆斯林又依据伊本·买斯欧德的传述说:真主的使者说:“一个人会与他(她)们所爱的人在一起。”[4]这段圣训对尽力遵守教规的人是一种安慰和希望。敬爱先知和贤者的人,到了后世就会成为先知和贤者的伙伴。所以谁希望这样,那就应该诚恳敬爱圣贤,并尽力遵照圣贤的指导。那些喜欢真主敌人的人,到了后世就会进入火狱与敌人为伍。

先知有位名叫努艾曼(Nu’ayman)的圣门弟子无法戒酒,他已被惩罚多次了。然而当另一位圣门弟子又来责备他时,真主的使者警告这位圣门弟子说:“不要帮助魔鬼来对付你的兄弟!我向真主起誓:他是热爱真主和使者的人。”[5]所以那些正在尽力改过自新的人,只要他们执行应尽之责来砥砺自己,避免再犯大罪,我们就应该给予鼓励,不应该再谴责他。注意:热爱真主和先知,是悔过自新者之必备条件。

伊本·罕百勒依据穆阿滋的传述:真主的使者说:“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要惧怕真主。犯了一个错误行为,立即得做一件善事来洗刷罪过。与人相处,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礼貌。”[6]这一则简单明了的圣训是建立幸福生活的原则,也说明了获得永恒后世恩泽的方法。对真主心怀惧怕是一切美德善行的基础,可以引导走进天园乐园。怀着惧怕真主的心,就可以用善行来抵消罪过。保持优良的礼仪态度处世,就可以自我提升到完美的人生境界。


[1] Tirmidhi, Jami’ al-Tirmidhi,“Qiyamah,”59.

[2] Tirmidhi,Jami’al-Tirmidhi,“Zuhd,”25.

[3] Bukhari,“Adab,”69;Muslim,“Birr,”105;Abu Dawud,“Adab,”80.

[4] Bukhari,“Adab,”96;Muslim,“Birr,”165.

[5] Bukhari, “Hudud,” 4:5.

[6] Tirmidhi,Jami’al-Tirmidhi,“Birr,”55;IbnHanbal,5:15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