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吉哈德和小吉哈德

当然,小吉哈德不仅仅局限于通过战争这样的方式来完成,否则就狭义化了吉哈德的外延。吉哈德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介于它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沉默、一个微笑,或者是为正义而愤怒、而离去,亦或者是放弃或参与某一事件。简而言之,它就是为获得安拉的喜悦而立行一切善功,并在这条道路中敢为安拉而爱,敢为安拉而恨。因此,一切为了改善社会生活每一个领域而付出的努力都属于伊斯兰吉哈德的范畴:对家庭生活、远近亲戚、左邻右舍所做的一切也都属于小吉哈德。小吉哈德就像那涵盖了整个大地上的一切的一个相互交织的圆圈一样。

根据小吉哈德的含义来说,它就是物质层面的奋斗。至于构成精神层面的大吉哈德,它就是人类与自己的私欲斗争。一个人什么时候完美了这两项吉哈德的义务,他就建立起了吉哈德所要求的这种平衡。反之则不然,即:如果他缺失了其中某一部分的要求,那么吉哈德的精神就失衡了。

真正的信士正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在实践吉哈德的过程中以着吉哈德的这种平衡而发现生活中的目标,他们知道只要他们放弃了吉哈德,他们的生活就毫无意义——信士就像一棵果树,只要保持结果,它就生机勃勃;如果它结不出果实,迟早也将枯死。

如果以思考的眼光去观察那些悲观者,你们会发现他们无不是丢弃了吉哈德的人,而后养育众生的主安拉也剥夺了对他们的慷慨,因为他们没有把真理和真实传达给他人。他们的内在世界无比的黑暗和坚硬。而要是看看那些为主道奋斗的人,你们就会发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精神的愉悦之中享受着,他们的内在世界充满了光亮,他们的情感里跳动着生机与慈爱。因此奔向吉哈德的人由一化万,力量越来越壮大。确实,每一种吉哈德在他们那里都将催化出另一种吉哈德,每一件善都是通往另一件善的媒介,因此,他们在善之中穿梭、遨游。这一节尊贵的《古兰经》经文直接面向我们的内心而昭告:“凡为我而奋斗的人,我必定指引他们我的道路,安拉确是与善人同在的。”(蜘蛛章:69节)

 

(2)通往安拉的道路

通往安拉的道路是不同的,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多样化就像被造物的生命多样性一样。毫无疑问,安拉引导那些为他的道路而奋斗的人们走向这些道路。他把所有的正轨摆放在他们面前,并保护他们免于误入迷途。

安拉的道路确是端庄的道路,凡是踏上了这一道路的人,他就踏上了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是的,正如中正之道就是在愤怒、理性和欲望之间既不过及也不怠慢一样,在吉哈德和功修层面的中正之道也如此。因此,真信士永远走的是中正之道——安拉所引导的中正之道。

对外的吉哈德,无论它需要付出再大的牺牲,它也只是“小吉哈德”,即相对大吉哈德而言它是小吉哈德;然而,事实上,在它之中根本没有任何什么小的面向,恰恰反过来才能如实地反应它:因为它所获取的成果是如此伟大——它可以让奋斗的人进入乐园,又怎么不伟大呢?!——当一个人成为烈士的时候,他可以在坟墓这一过渡期拥有幸福的生活。毫无疑问,这两个吉哈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安拉的喜悦,具备如此伟大成果的“小吉哈德”又怎么会“小”呢?

如此,“小吉哈德”就是以实践来践行一切的宗教命令,完成人类自身所承担的义务。至于大吉哈德,它就是与那些艰难险阻和所有潜藏在人类自身私欲当中教唆人类犯罪的如:怨恨、嫉妒、自私、傲慢、自大、浮夸等之类的阻碍人类通向全美、全善,践行“完人”之道路的障碍进行的抗争。这种吉哈德极为困难、繁重,所以才把它称之为“大吉哈德”。

陷入在自私的漩涡中的生活是非常危险的。当人类身处物质层面的吉哈德之战场时,往往没有机会去倾听内心的需求,也许就会越过这些危险的边界,因此只要他一放弃物质层面的吉哈德,私欲就会伸长它的脖子,危险就将袭击人类,他的心灵和精神生活就开始堕落腐败。

处于这种处境的人,他们被无处不在的腐败堕落思想包围,他们的精神生活日趋瘫痪。所以,当人类身处缺乏物质层面的吉哈德的场景之中而想要保护自身时,这就显得极为困难。的确,当某次战役结束,使者回来时,他对人们阐明:“我们从小吉哈德回到了大吉哈德。”[1]

这段尊贵的圣训意思是:我们相信吉哈德,并因吉哈德即参与征战为荣,也许我们还获得了部分战利品,但在此之后,安逸的生活会侵入我们的内心让他们沉迷于其中,甚至我们中一些人想去体验生活中的精彩,然而怂恿人作恶的私欲正是通过各种途径从我们内心渗透到我们的灵魂,然后使它败坏的。在物质层面的吉哈德之后还有很多毁灭性的问题等待着我们,此时我们将要投入的战斗才是最困难、最需要付出汗水的,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警醒,防范于未然。
当然,这段尊贵的圣训不仅仅适用于圣门弟子,它也适用于他们之后的人——当然也包括我们。因此,我们在利用这个标尺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因为曾经人们对吉哈德的活动是对外的,没能监察自己的私欲,这样的话,人们就处在危险的悬崖边上。

 

(3)先知对人们的激励

曾经,最好的时代——先知时代的人们——就像战场上的雄狮;但每当夜幕降临,你就会看到他们就像是虔诚为主的修士,他们彻夜不眠地崇拜安拉、纪念安拉、赞颂安拉,就好像他们白天不需要为生活奔波、操劳一样,就好像他们不是那群为主道出征、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而是脱离红尘、潜心修道的修士一样。

的确,他们亲眼目睹了他们的领袖、导师和先知正是如此的(即将这两种身份融为一体)。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例子:当时,我们尊贵的先知正是一个勇敢之人的典范。据我们的领袖——勇冠三军的英雄阿里传述,他说:“当两军相遇、战火纷飞之时,我们被先知保护在身后,我们中没有任何人比使者更接近敌人。”[2]

又如,据圣叔阿拔斯传述:在侯奈尼战役中,安拉的使者骑着他的骡子冲向多神教徒,我拽着骡子的笼头,让它不要走得太快,当艾布•苏福杨抓住骡子的缰绳的时候,先知便从骡子上下来,求援而说道:“我是先知,我不撒谎,我是阿卜杜•蒙塔里布的后裔。”[3]

这是一个完美地展现先知的勇敢胆识与英雄本色的范例。而对于功修,使者同样毕恭毕敬、敬畏之至,以至于人们可以听到他心里由于哭泣而发出的抽泣,就好像是锅炉沸腾时的声音一样[4];每当他流泪[5]的时候,这声音都会触动他周围的人,使他们的心灵也变得柔软;有时,使者断续地封斋,人们感觉他就好像没有开斋一样[6];甚至有时先知常连续不断[7]地封斋而不开斋;有时他整夜立站,以至两脚发肿。据阿伊莎的传述,先知曾夜晚立站直至两脚发肿,阿伊莎说:“安拉的使者啊!安拉确已饶恕了你前前后后的罪过,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呢?”使者回答道:“难道我不应该渴望做一个感恩的仆人吗?!”[8]

当使者在扫尔山洞避难的时候,他丝毫不考虑里面是否藏有毒蛇和狮子。当多神教徒到达山洞洞口时,艾布•伯克尔因担心被发现而开始害怕起来,使者镇定自若地对他说:“艾布•伯克尔啊!你以为我们是两个,其实安拉是我们中的第三个!不要忧虑,安拉与我们同在。”[9]

而恰恰这个面对害怕毫不畏惧的人,当他听到《古兰经》的时候,他的内心变得柔软,泪如雨水般倾泻而下,几乎阻断了他的呼吸。据阿卜杜•本•麦斯欧德的传述,先知对我说:“你给我诵念些《古兰经》吧。”我说:“安拉的使者啊!我怎么有资格给你诵念呢?《古兰经》是降示给你的呀!”使者说:“你诵念吧。”我就诵读了《妇女章》直到这节经文“当我从民族中召来一个见证者,并召你来作证这等人的时候,他们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的时候,使者说:“就读到这儿吧!”然后我回头看了一下他,突然见他两眼热泪盈眶。[10]

他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心灵鲜活而生机勃勃,他的良心时刻清醒,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奋斗中永远都是先行者,每当他鼓励他的“稳麦”向安拉忏悔的时候,他总是以这句话作为劝诫“以安拉发誓,我也向安拉忏悔,我每天向安拉忏悔超过七十次”。[11]真的,对于鼓励人们反思和参悟而言,这是一句多么贵重的话呀!

人们可以看到那些在大吉哈德中胜利的人通常也能在小吉哈德中获胜;相反,人们很少看到在大吉哈德当中失败而在小吉哈德当中胜利的人——即使有,也只不过是个例。这些人没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只不过是走了一小段而已。

据伊本•欧麦尔的传述,他对信士之母阿伊莎说:“你能把你从安拉的使者那里看到的最美妙的事情告诉我们吗?”然后阿伊莎哭了,她说:“使者的每一件事都是美好的。一天晚上,他贴近我身旁,直到我们俩身体挨在一起,他说:‘你能允许我去崇拜我的养主吗?’”——“真的,他是多么温柔和蔼啊!他竟向他的妻子请求许可去崇拜他的养主!”阿伊莎说,“以安拉发誓,我的确喜欢你的陪伴,但我更喜欢你崇拜你的养主。”,“于是使者站起来走到皮水袋边开始洗小净,他没有倒太多的水。然后他站起来开始礼拜,拜中使者哭了,泪水打湿了他的胡须。然后他叩头,他又哭了,泪水沾湿了地面。然后他侧躺着,他一直在哭泣,直到比俩里来通知使者礼晨礼,比俩里说:‘安拉的使者啊!安拉确已饶恕了你前前后后的罪过,你因什么而哭泣呢?’使者说:‘呀,你这个比俩里啊!唉,那阻止我哭泣的事务啊!今天晚上一节经文启示于我:的确,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对于有理智的人确有许多迹象。(仪姆兰的家属章:190)’然后使者说,‘诵读它而不思考它的人们真可悲啊!’”[12]

有时候使者会在夜里一个人悄悄起来,洗完小净去礼拜。信士之母阿伊莎说:“我听到使者做祈祷时念到‘主啊!我以你的喜悦祈求免遭你的恼怒,以你的原谅免遭你的惩罚,以你的恩典免遭你的至强的权利,以你的俊美免遭你的至大,以你的至仁至慈免遭你的威严。我对你的赞美数之不尽犹如你自己赞美自己那样。’”[13]这就是尊贵的使者,这就是他所践行的大吉哈德,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注释:

[1]巴格达•哈推布的《巴格达史》第13卷第523页。阿朱里的《奥秘解释》中第1卷第424-425页。
[2]伊玛目罕百里《穆斯奈德圣训集》第一卷第166段圣训。艾布•耶阿拉的《穆斯奈德圣训集》第1卷第258页。
[3]《布哈里圣训集》中《吉哈德篇》第52段;《穆斯林圣训集》中《吉哈德篇》78-80段;《提尔米济圣训集》中《吉哈德》篇第15段
[4]请看艾哈麦德•本•罕拜里的《穆斯奈德圣训集》第4卷第25段;《奈萨仪圣训集》中《赛海吾篇》第18段;《伊本•马哲圣训集》的前言第3页。
[5]请看《穆斯林圣训集》中《殡礼篇》第12段;《艾布•达吾德圣训集》中《殡礼篇》第77段。
[6]请看艾哈麦德•本•罕拜里的《穆斯奈德圣训集》第3卷第124页。
[7]请看《布哈里圣训集》中《愿望篇》第19段;《穆斯林圣训集》中《拜功篇》第60段。
[8]《布哈里圣训集》中《夜间拜篇》第6段;《穆斯林圣训集》中《伪信篇》第79-81段;《提尔米济圣训集》中《拜功篇》第187段。
[9]《穆斯林圣训集》中《圣门弟子的美德篇》第1段;提尔米济的忏悔章第9章第1节;艾哈麦德•本•罕拜里的《穆斯奈德圣训集》第1卷第4页。
[10]布哈里对妇女章的注解第4章9节;伊玛目艾哈麦德的《穆斯奈德圣训集》第1卷第433页;拜哈给的《圣品之证明》第10卷第231页。
[11]《布哈里圣训集》中《宣教篇》第3段;提尔米济对第47章默罕默德章的注解(第1节);《伊本•马哲圣训集》中《礼节篇》第57段;艾哈麦德的《穆斯奈德圣训集》第2卷第282页
[12]伊本•罕巴尼的《优良圣训集》第2卷,第386页;古勒图比的《古兰经法律大全注解》第4卷,第310页;伊本•凯西尔的《古兰经注》第2卷,第164节。
[13]《穆斯林圣训集》中《拜功篇》第222段;《艾布•达吾德圣训集》中《拜功篇》第147段;《提尔米济圣训集》中《宣教篇》第75段;《奈萨仪圣训集》中《清洁篇》第119段。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