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点:有这样一段圣训,其大意是:“节俭之人不会有家庭和生活的困难。”据此,节俭和节约之人不会为抚养家人而遭受麻烦和困苦。

有无数事实证明,节俭有很多的好处,它能带来良好的生活。例如,我一直在认识自己,并且从那些以节俭助人和曾帮助过我的人的话中可以得知,通过节俭,有时会获得10倍的报酬,我的朋友们的看法同样如此。那是9年前(也就是1926年),许多和我一起流放波尔杜尔(Burdur)的部族领袖竭力想让我接受他们的天课(zakat),不让我遭受没钱带来的贫困和羞辱。我对这些富人说:“虽然我身无分文,但我节俭节约,我已习惯27于满足身无余财。其实我比你们富裕。”我拒绝了他们再三的执意捐赠。实际那捐赠毫无意义,两年以后,那些曾愿意给我天课的人就因为不节俭而深陷债务。感赞真主,自那以后的7年时间,节俭带来的积少成多使得即使一小笔钱对我也是绰绰有余;节俭没有让我变得低贱,也没有迫使我向人乞怜,偏离我人生道路上自足、自立的原则。

不节俭的人注定会降低人格,陷入贫穷,甚至走向乞讨。到那时,浪费和奢侈的媒介——钱——就变得身价百倍。为了钱,人有时会出卖荣誉,出卖自尊,行贿受贿。有时候连神圣的宗教也被出卖,换回那制造不幸的金钱。也就是说,用100里拉的非物质损失,换回价值仅值一角钱的物质方面的好处。

如果一个人能够节俭度日,限制自己的需求,只满足最基本的,那么根据下面的经文,

但是,“真主确是供给万物的,确是有权力的,确是坚定的。”(古兰经51:58)

以及另一段经文,

大地上的动物,没有一个不是由真主担负其给养的,没有一个不是真主知道其住所和贮藏处的。”(古兰经11:6)

他就会发现有足够的给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让人依靠,因为这是《古兰经》的保证。是的,世上有两类给养:

一类是人足够赖以谋生的真正给养。就像经文所谕示的,它由提供给养的主(Sustainer)加以保证。只要没有罪恶倾向的干扰,人在任何境况下都可以找到基本的给养。他不会被迫出卖自己的宗教、荣誉,或自尊。

另一类是隐晦的给养。这种给养会因为人的滥用而使无关紧要的需求就变得好似至关重要的需求一样。由于受传统和习俗的不幸约束,人们沉迷于这种虚假的需求而无法自拔。但这种给养得不到养育主的保证,要得到它就必须付出昂贵代价——尤其在当今这样的时代。为得到这些无用的、不祥之物,人们首先牺牲自尊,甘愿沉沦,有时堕入乞讨的境地,亲吻无耻者的双脚,有时不惜牺牲为后世带来光明的神圣宗教价值。

在这个贫困而艰难的时代,那些为饥饿和贫穷所困的有德之人,他们所感受的悲伤,使那些通过非法钱财获得的快乐显得多么的晦暗无味。在这个奇特的时代,对于可疑的东西,人应该尽量把对它的需求降到最低。因为按照“需要多少取多少”的法则,在被迫无奈之下,人可以根据最低需要获取非法事物,但不能再多。例如,亟需救命的人可以吃自死动物的肉,但不能吃饱,他只能吃到不使自己饿死为止。同样,也不能带着放纵的快乐在数十个饥饿的人面前大吃特吃。

下面通过一个故事讲述节俭的确会带来高贵和声望:

有一次,著名的慷慨之士哈提姆·塔伊大宴宾客。他送给客人们很多的贵重礼物,然后出门在沙漠中漫步。他看见一位贫穷的老人背着一大捆带刺的灌木和杂草,刺扎着皮肤,使他血痕累累。哈提姆就对老人说:“哈提姆·塔伊正在举办盛宴,发放礼品。你到那里,可以用这5分钱的柴草换到5块钱。”这位非常简朴的老人回答到:“我用我的自尊来砍柴运草;我不会让自己向哈提姆·塔伊低声下气。”后来,客人们问哈提姆·塔伊:“你见到过比你更慷慨大方、更值得尊敬的人吗?”哈提姆说:“我在沙漠里碰见的老人比我更值得尊敬、更加高尚、更加慷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