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4:我们为何看不到神?

 

神是绝不能与祂的造化物相比拟的,因为「造物者」不可能与其造化物具有相同的存在本质。然尽管神是自我彰显的,但仍有些人会问:我们为何不能直接看到神?

直接的视见是极为有限的。试想以下状况:一颗牙齿上有无数的细菌,但我们无法察觉。我们必须藉用一些工具(如显微镜)才能约略了解牙齿周遭及其与身体之关系。

我们的感官也是如此。我们认识我们的周遭,但我们的所有知识都只是整体中的片断。我们的知识受限于理解力。为求了解,我们必须先对我们的所见有一概观;否则,我们又怎能在毫无概念之下想象树的样子?只怕连一个模糊的影像都不可得。同理,感官既然有其局限性,我们又怎能知道或看到那「造物者」呢?

身为被造物和有限的存在,我们的潜能也是有限的。然而我们的「造物者」却是无限的。我们在祂的创造中生活、死亡,努力追寻理解力与美德、以及祂的「慈悯」所给予我们的救赎。先知穆罕默德[1]云:「与『统治之椅』(Seat of Dominion)相比,宇宙渺如沧海之一粟。而与『至高之座』(Supreme Throne)相比,『统治之椅』又如沧海一粟般渺小。」[2]这些宣称皆显示祂的「无限性」(Infinitude)已远远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倘若我们无法察觉那「统治之椅」与「至高之座」的真实,又怎能察觉祂?

《古兰经》云:「视觉察觉不到祂,而祂却明察一切。」(6:103)当「先知」「登霄」(Mi’raj)[3]后,他的「门徒」(Companion)[4]问他是否见到真主。据阿布.札尔(Abu Dharr)传述,「先知」有一次是如此回答的:「我看到的是光。我怎能见到祂?」[5]而在另一个场合他则答道:「我看到一道光。」[6]这些宣称正为以下常理的说法落下最佳脚注:「光是神的界围或遮幕。」[7]神所创造的这道光挡在我们与祂之间。这道光使有限的视觉成为可能,但是同时也遮蔽了神,将我们和神隔开。我们只能在这道光里视见。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光的一部分,也是那遮蔽神的帷幕的一部分。

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易卜拉欣.哈克(Ibrahim Hakkı)说:「造化之中没有与真主相像、等同或相对者。真主超乎所有形式。诚然,祂是免于形式的。」我们之所以能分辨出事物的不同,是因为它们彼此间可以比较:或相仿、或等同、或相对。例如,我们看过「短」的物体后便知何谓「长」。但对于神,我们却无从比较或辨别;此亦即「真主超乎所有形式」的真义。

大凡询问能否直接看到神的人,都会努力地直接思考或认识祂。但我们既无法见到祂,也就无法思考或认识祂的存在,因祂超乎所有形式、质、量、以及人的概念或理性。以穆斯林神学家的话来说:「祂是在我们于我们心智中所建立之所有概念之外的。」苏菲们云:「真主是超乎我们所有概念的,我们被上千个遮幕重重包围。」

睿智之人早已明言:神是存在的,只是不为人类的理性和感官所理解与察觉。了解神的唯一途径便是透过众先知;祂指派众先知为祂的「启示」(Revelation)的承载者。以此为前提,倘若人们想认识祂,即须接受「启示」的指引。

请思考以下比喻。想象你现在身处一间封闭的房间。当有人敲门时,你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是谁在敲门的念头。然而,你只能猜想他的属性。你所能确定的一件事就是有人在敲门。但你也可以打开门,要求敲门者告诉你他是谁。藉此你便能得到更多关于他/她真正属性的精确知识。

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处理如何寻找神的问题。看看造化吧!其全然的广阔、形式之独一、美丽与和谐、实用性和对我们劳力和理解力的要求皆令我们察觉到「造物者」的存在。当我们看到单一的材质可以纺成许多缤纷的织品时,我们知道确有一个纺织者;因为我们知道织品自己无法制造自己。同理,我们也能从造化中体会——确有一位「造物者」创造了这些造化。

但这个模拟亦到此为止。因为我们可以循着织品觅着纺织工,让他们为我们所识;但我们却无法以同样的方式对待「造物者」。当美丽的织品问世时,我们必会寻访那纺织者的名字和真面目。但很显然,「造物者」不可能如此。若无祂的帮助,我们能做的也只是猜测那个敲门者是谁。

而「启示」为我们打开大门。真主对众先知的「启示」及他们的教诲令我们将造化看作彰显「造物者」之「存在」和「属性」的迹象。[8]透过众先知,我们学习沈思和念记祂的「属性」。如果要真正地理解众先知,就要遵循他们的道路:要做内在的体验与沉思(这只能藉由我们诚恳切实地遵循神意才能做到)、客观的研读、以及深入的冥想。倘若我们的内在能力还不够发展成熟,便无法抓住创造的意义,也因而不能参悟神在造化之中所彰显的「属性」。

然而就算我们的内在能力得到发展,也并非每个人都能思忖神之「本质」(Essence)。虽然常言道:「祂的『名字』为人所识;祂的『属性』为人所理解;祂的『本质』是存在的」,但以阿布.巴克尔(Abu Bakr)的话来说:「理解祂的『本质』即意谓承认祂的『本质』无法被理解。」

我们的责任在于忠实地履行我们与神之间的契约,然后向祂祈求:

主啊!我们只崇拜你。我们无法获致关于祢的真正知识,但我们相信祢比我们的静脉更靠近我们自己。祢创造宇宙,将之如一本书般向我们打开;藉由宇宙,藉由祢的所有造化之间的完美和谐形式,我们感觉祢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存在和接近。我们察觉到自己与祢所彰显的境域合而为一,我们的灵魂藉此得到歇息和安抚,我们的心灵找到平静。

注释:

[1]在传统的伊斯兰著作中,只要提及「先知」之名,必定会在其后接一句蒙福之 语:「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而倘若提及门徒与其他虔诚的穆斯林,则必 在其后接「愿真主予他(她)平安」这句话。说这两句话都是宗教义务。但我 们考量这个做法或许对习惯美式文学风格的读者过于陌生,且甚至会打断非穆 斯林的阅读,故未在本书中採行此法。但这并不意谓笔者不敬,实际上这两句 话在笔者脑海中本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那个位置了。

[2] Tabari, Tafsir, 3:77.

[3] 「登霄」 (Mi’raj) 是一件奇蹟,是关于「先知」穿越存有境域抵达真主之处 的一段旅程。

[4] 「先知」的门徒(或圣门弟子——校译者注)是指那些围绕在其周围接受其指 导并儘可能遵循其行为模范之人。他们通常被视为穆斯林社群裡的菁英和先 锋,值得人们尊敬与钦佩。

[5] Muslim, “Iman,” 291; Ibn Hanbal, Musnad, 5:147.

[6] Muslim, “Iman,” 292.

[7] Muslim, “Iman,” 293; Ibn Maja, “Muqaddima,” 13; Ibn Hanbal, Musnad, 4:13.

[8]例如,「单一者」 (the One)、「至慈者」、「至仁者」 (All-Compassionate) 、「全知者」 (All-Knowing)、以及「至权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