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对于真乘之人而言便如诱惑人心的垃圾堆

真主赏赐了我们什么?真主确已赏赐了我们理智、心灵、灵魂、身躯,健康、青春……这些恩典不计其数。其中每一项恩典就像一笔本钱,凭借这一笔本钱,我们可以去购买后世。对此,《古兰经》说:“真主确已用乐园换取信士们的生命和财产。”(9:111)

在这之中,人类是付出这转瞬即逝的享受的一方,而真主则是给予、赏赐那不会消失将要永存的一方。以这一交易,《古兰经》号召我们去追寻后世的住宅。因此,我们应该将我们的视线之标杆瞄准后世的住宅,应该让我们所有行动和行为的轴心点都落在其上。因为,我们将会在哪里永恒地留存,而今世则是通向其间的唯一的壁孔,是唯一能够赢得后世的路径。

这一节经文嘱咐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在今世的定分,但经文以一种精妙的方式呈现,让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后世的住宅才是根本,才是目标,才是我们所应该选择并为之去付诸努力的。这是因为后世是人类将能得到完善、全方位提升的居所。假若我们把今世比作种子,那么后世就是从这颗种子成长而成的参天大树。

我们绝不可能放弃今世,因为我们想要获得后世就必须历经今世。

确然,天堂之中,所有的感官和感觉都将会得到提升,升高到一种极大限度的状态,所以人类的视觉、鉴赏和听觉等都会成千上万倍提升,甚至于人们在今世之中这些能力只能达到后世的千分之一。然后,信士们将能有福面见真主之美。这种面见,哪怕只是一瞬,也足以与天堂之中数千年的甜美滋味相媲美。因此,人们应该在面对一些将要在今世生活和后世生活之中进行选择的一些行为时极其注意。难道还有哪一种幸福能比得上面见真主的幸福吗?须知,获得真主的喜悦是一种极大的恩典,没有任何权势和名望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甚至于可以说天堂连同天堂当中的一切恩典和装饰加在一起,与它相对,都将黯然失色。

经训之中对此已有指示,《古兰经》中向我们指出:面见真主是最贵重的恩典和善待,是后世真主对信士的特慈“来自真主的喜悦更大。”(9:72)。圣训当中也有:“真主对乐园的居民说:‘乐园的居民们啊!’乐园的居民们说:‘我们的主啊!我们在恭候你的命令。一切好事都由你掌握。’真主说:‘你们满意了吗?’他们说:‘我们的真主啊!你已赐给我们从未赐予你的被造物中任何人的恩惠,我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真主说:‘我把比那更高贵的赐予你们好吗?’他们说:‘我们的主啊!还有什么比那更髙贵?’真主说:‘我彻底喜悦你们,今后绝不会遣怒于你们。’”[1]

只要我们为我们的生活设立了这一原则,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轻视它。甚至我们还会爱上它,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它是通往后世的必经之道和桥梁。对于类似这样的关系,没有任何需要注意防备的。常言道:“今世是后世的栽种场。”对此,我们可以更深刻一些,我们说:我们绝不能获得后世的资格,除非历经今世,这是因为:我们所有的感觉、感官、妙体、潜能都会在今世得到发展、开拓,如此我们方能有资格、有能力在后世见到真主。

人类不能再今世见到真主,是因为人类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资质,也还没有达到如此高的资质能力。这一问题并非是时空维度或其他维度限制的问题,真主是比我们的静脉血液更近于我们的,祂以其善待疼慈我们,以其意志为我们定夺我们的事务,以其无限的大能任意行为。假若我们以苏菲大师的表达来表述,即:“没有任何事物比祂更明显,但是对于心盲之人,祂又是最隐秘的。”假若我们不能见到祂,那么这要归咎于我们自身的不足,而只有真主掌握着消除这一不足的能力,祂将会在后世之中消除这种不足,于是,后世之中,信士就能亲见真主的美,能够达成他的梦想和他最根本的追求。

如此,今世就是栽种场,它将为我们结出相应的果实。当人类从今世转换到后世的时候,这些光辉的幔帐将会一层层地消失,于是,人类就能够见到他的养主。

今世表述的是真主尊名的彰显,因此,我们不应该轻视今世的任何事物。因为一切事物的本质正是真主尊名的彰显。正如鲁米所说:“诚然,我们、我们的意志及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就像插在高高的柱子上的一面旗帜,旗帜上书写记录随着旗帜迎风飘扬,而让旗帜和书写记录飘扬舞动的,正是真主——前无始、后无终的掌管者。”因此,只要我们以这样的视角把今世的一切事物和发生的一切都当作在真主意志和行为掌控下的花园,其中彰显着真主的尊名和属性。我们在任何一朵花儿、花上的任何一滴水珠、果实或种子上的任何一滴露珠上都能见证真主的美。对此,鲁米这样描述,也许这样的描述对很多人而言非常难以理解:

“一切如梦似幻的场景对于众贤哲而言,就像一扇扇窗户,它是一面镜子,将真主的花园之中的灿烂夺目的面容反射(照鉴)出来。”[2]

真主以其独一性的彰显为我们展现了祂本体之中蕴含的一些美,然后以其慈悯、慷慨和独一性的机密将我们引向能够以符合我们精神境界的程度来探寻和揭示一些事务的能力。所以,当真主独一性的花园之中这些灿烂明艳的面容得以彰显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以我们今世这极其有限的视觉捕捉到它,我们就能从中见证我们的养主的彰显。于是,一些人由此而被这种表象引诱;一些人则深陷其中;而一些人则被迫处于今世的边缘,在荒漠之中彷徨迷茫,这类人,正如尤努斯•埃姆雷所说:“他们就像水中的鲸鱼一样,一直用舌头去追求今世,抑或就像沙漠之中的羚羊一般迷惘。”

至于那些能够证明真主的迹象,就像是穆萨的拐杖一样,它们会将主的园圃之中的东西反射到我们灵魂的镜子之中。

我并不打算对此进行过多细致的解释,在我们间接提及的这一主题之中,我们想说明的是:今世就是真主的园圃。这一园圃之中有着光彩夺目的面容的光辉,会在我们的心灵之镜上反射出来,会在其上彰显出来。假若一切都如此的话,那么我们所做的今世的一切事务,它所表达的就是来自真主园圃之中在不同情况之下彰显出来的波涛与浪花。在这里,我们当然不会以那些遵循万有单一论之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一主题。我们不会这样做,但我们会强调希尔信迪(即冉巴尼)的话:“诚然,万物的真相表述的正是真主神性尊名的彰显。”是的,我们不可能抛开今世,因为我们绝不能获得后世,除非经历今世。是的,今世确实充满了蛊惑人心的诱惑和各种污垢、肮脏,但是,在这些诱惑背后又潜藏着多少对真相而言珍贵的珠宝呢?在《玛斯纳维》当中有一个借由迈哈穆德•格兹奈维之口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寓言性故事。事实上,印度智者毗湿奴•夏尔马[3]早在让•德•拉封丹[4]之前很久就开始以动物之口吻来讲述各种故事和哲理。此后,很多穆斯林学者就常常在他们的著作当中模仿这一风格,其中就包括毛拉纳•哲俩伦丁•鲁米,他就曾讲述了迈哈穆德•格兹奈维和他那只趴在门边的狗的故事。故事如下:

每天,迈哈穆德•格兹奈维的狗都会去到宫殿旁边的一个垃圾堆,然后在那翻找,却每天都找不到什么可以吃的。然而,尽管如此,它还是会在第二天继续去那里,然后继续翻找看有什么可以吃的,一直找到晚上。它一直这样坚持着,于是,有一天,迈哈穆德•格兹奈维就对它说:“你每天都去那个垃圾堆翻找,持续这么久,你都没找到什么吃的,你却一直没有放弃前往那里。难道你对这番毫无意义的翻找不觉得绝望、厌倦吗?”于是狗就对他说:“有一天我在那里找到了一块骨头,为此,我就每天都会去,也许还能找到另一块骨头呢?”

在真乘之人看来,今世就像这一个垃圾堆里堆叠的垃圾一般,也是各种蛊惑人心的诱惑的堆叠之地,真主在这个世界当中混入了善与恶、美与丑,这样,没有什么丑陋的事物能够直接归溯于祂。祂设置了因果法则作为帷幕,于是帷幕之后诸多事物的丑陋表面就留下来了。然而,真主确是创造万物的主,而万物则是今世之中真主尊名的彰显,真主的尊名无穷无尽,我们不知道也不能数尽,只有祂才能尽知其数目。真主有一些尊名,只有祂才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先知或近主的天使知道,这正是先知的这一祈祷的含义所指:“或者以你所独享的幽玄知识所知的尊名(而向你祈求)”[5]。因此,我们应该在这今世之中翻找,以极大的渴望去探索那些被世人们认为是垃圾堆的地方,也许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发现的那些真理和本质之外发现其他一些本质和真相。


[1]《布哈里》,认主独一篇,38,总7518;《穆斯林》,天堂篇,9.

[2]赛义德•努尔西,《光明书信集》之《光线集》,第二篇。

[3] 毗湿奴•夏尔马Vishnu Sharma,印度著名哲人、作家,生卒年不详,据说是印度名著《五卷书》(the Panchatantra)的作者,书为梵语、巴利语写成,后被伊本•穆甘法转译为阿拉伯语的《卡里来和笛木乃》。

[4]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 -1695),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寓言诗人。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为《拉封丹寓言》。

[5]艾哈迈德《穆斯奈德》,阿卜杜拉•本•麦斯欧德篇,4318。整段大意如下:

由阿卜杜拉•本•麦斯欧德传述,先知说:当仆人内心忧伤、苦恼的时候,他这样祈求:“主啊,我确是你的仆人,是你男仆和女仆的孩子,我的额头尽在你的掌握之中,你的决断在我身上执行,你的前定在我身上即为公正,我以你所有的尊名向你祈求——你为自己而称呼的、你降示于你经典之中的、或者你教授给你某一被造的,或者你所独享的幽玄知识所知晓的所有尊名——祈求你使《古兰经》成为我心灵的春天、胸中的光明,成为我忧伤和苦恼的解药。”那么真主就会为他消除他的忧伤与苦恼,将其替换为欢乐。人们问:真主的使者啊,我们应该学习这些祈祷辞吗?先知说:是的,每一个听到的人都应该学习它。(羸弱)

Leave a Reply